2)第三十五章 纯真年代的姑娘_逆流纯真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做个调查问卷,就会发现,其中半数开过服装店。

  江澈当时想了想,对爸妈说,从与人接触、交流,丰富进货渠道,价格谈判等角度,小卖铺的锻炼意义可能会小一点。

  于是江爸果断选择了服装店,搭配卖鞋,新兴的旅游鞋。

  其实小卖铺也可以慢慢往超市方向去做,说不定还能有突破性的效果,但是目前而言,让爸妈积累经验还是首要的,他们的能力,也还没办法建立起一间独立超市,因为这个年代不同后来,渠道性的东西还没建立,选货和进货,都不够便捷。

  第二次,是江爸想了一个店名问江澈的意见。

  这个店名叫“一家衣”,江爸的意思是男的、女的,再从老的到小的,所有年龄层的衣服鞋子都卖,这样客户面广,生意容易好。

  老实说这想法一听就是下了心思的,包括店名,但是关于这点,江澈否定了。

  倒不是说江爸的想法不能实现,这个年代的服装店基本都还没有品牌概念,自主批发进货的情况下,想来什么来什么,一点都不为难。

  但是这样没有定位意识,做不出忠诚客户群和指向性。

  “我们只卖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孩子的衣服、鞋子。”

  江澈最后提了自己的建议,陈述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因为这个时候年纪稍大些的那批人,大多都还保留着自己买布裁衣服的习惯,买成衣的少,而年龄太小的孩子,由爸妈做主,基本也都这么干。

  说到第二点,江澈干脆直接问爸妈:“你们之前有几年没买过年的衣服了?”

  江妈想了想说:“我还买过两次,你爸是真没有。”

  “那我的呢?”江澈反问。

  江妈气起来说:“你的不年年给你买啊?!一年还不止一身。”

  江澈笑着说:“懂了吧?而且针对一个年龄段,只要他们准备买衣服,就会想到咱们家的店,慢慢形成名气。”

  江爸点头赞许。

  江妈依然如故的感慨着,“我家澈儿怎么这么聪明”。

  最后一点,是基于选货和进货的考虑,刚出农村,爸妈的眼光是大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从跟着别人进货开始,慢慢培养眼光,这方面江澈不准备操心,他相信老爸一贯的钻研和学习能力。

  而目前,要先尽量回避这个问题。

  那么从父母的角度给孩子选衣服,也算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论怎样,总比让爸妈去给二十来岁,三十岁的人群选衣服要靠谱得多。

  毕竟这年头孩子们的自主权还远没有后来那么大,很多时候,爸妈的眼光和判断才是最终的选择标准,比如孩子要买好看的,爸妈就要选牢固的,孩子想的是合身,而爸妈会希望衣服宽大些,好多穿两年……

  总之接近三月底,这家名字很土,出自江澈之手,叫做“花季雨季”的服装店就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