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99章 搜刮得心服口服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唯一开心的只有文部和吏部两大系统——因为他们发现至少未来八年三届的茂才科考试、八届孝廉和明算等专科考试,考出来的中举者都不用排队等授官了。

  去年科举才第一年实施,原本不少世家大族捏着鼻子接受了科举改革后,总想着说怪话或者反扑。但现在听说取仕比例提高了、考中后待遇立刻分配,所以也不叽叽歪歪了。

  “县工商税务局”级别的小官吏缺口就近千个,来多少就能吸收多少。

  甚至发展到后来,有些孝廉科的人,因为级别不够当县税务局的曹掾,但依然愿意放弃做官机会、只去当一个类似于科员的收税小吏。

  也不知道这些家伙又孝又“廉”、品德那么“高尚”,为什么宁可去满是铜臭的工商税务当科员!

  科举制的一切矛盾,都至少能因此被掩盖下去七八年。说不定这七八年里还能进一步进行更多增加科举公平性的改革,比如把“每个郡举子产生渠道”再优化一下。

  说不定借着广泛任命税务官的皆大欢喜局面氛围,深化人事改革的阻力也被掩盖下去了。

  ……

  不过,工商税务系统的诞生、带来的对人事改革矛盾的缓解,终究不是一个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利好。

  刘巴心里非常清楚,陛下如果因此感激司空,那是陛下的恩德情分。但如果陛下不感激、不把这两件事儿联系起来想,那也是正经的本分。

  刘巴作为尚书,不能指望去管理领导的期望值。

  所以,站在财部自己的立场上,凭空生出那么大一笔开支,要是不能立刻看到“增收远大于开支”,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

  在给吏部和文部报新增编制需求的同时,刘巴这几天也总算是把目前的新增工商税基规模大致估算考察了出来。

  十一月二十六,李素即将离开长安去雒阳上任之前,最后那场朝会上,讨论结束之后,刘巴就拿着税基估算清单和人员编制增加清单,找到刘备和李素,希望单独汇报一下。

  刘备的态度也是很嘉许:“子初办事就是利索,新法通过不过五天,居然财部已经把需要增加多少人、明年各项新工商税品类的产业规模,都估算出来了。”

  刘备和李素大致看了一下刘巴算出来的账目。

  先看到支出部分时,刘备果然是惊讶了一下,不过本着信任他还是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有李素是心里有数,他本来就对征税成本有预期。

  古代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无非就是司法治安、收税、人事教育、修缮赈灾。

  收税成本基本上占地方政府固有开支的三成,这也是古代行政效率低的重要掣肘。

  “居然还没收到新工商税,养官吏就要先花去一年五亿钱……不能翻好几倍赚回来的话,还真不如拿这些钱再去养几万军队。”刘备心中暗忖。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