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9 地主家也没余粮_大宋有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通过和马保长的这顿闲聊,他觉得好像并不太了解宋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底层人民。

  自己是在甘凉路待过好几年,但那里不是传统的宋人生活区域,牧民和拓荒民也代表不了真正的农户。

  大名府附近倒是有不少农户,可是自己在当地没管理过民政,大面上的事儿知道,缺少对细节的了解。

  今天马保长算是给自己补上了一节课,虽然讲得也不是很全面,却非常细致,细致到一文钱、一斗米、一尺布。

  南宋农民的赋税比较重,这一点洪涛亲眼见过,还研究过。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战败退守秦淮以南,秦岭淮河一线成了战区,失去了大片平原耕地,需要用更少的土地供养同样多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另一方面皇室南迁,重新修建皇城和前线的防御设施,工程量加大,需要更多国家投资。

  刚刚站住脚的南宋朝廷国库空虚,除了大力发展工商业之外,最短平快的恢复方式就是在两税之外增加了一些杂税,比如“经总制钱”、“折帛钱”、“板帐钱”、“月桩钱等等。

  但在北宋中前期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农民的负担相对前朝要轻,也没那么多杂项,主要就是春秋的田赋、支移折变、丁赋、合籴合买、夫役五方面。

  田赋就是按照土地面积收税,每年两次,夏天收钱帛、秋天收粮食。夏税每亩几文钱到数十文不等,秋税则按照土地贫瘠分成上中下三等,北方和南方也不太一样,大致比例是十抽一,亩产二石粮食缴纳二斗税。

  支移折变有地区性质,比如边关地区、受灾地区需要粮食,朝廷就会让周边产粮区把秋税的粮食送到边关或者灾区去缴纳。

  大多数百姓肯定没能力也没时间把粮食送那么远,于是就要缴纳运费,由官府组织一起运输,这就叫支移折变。

  丁赋就是人头税,二十岁到六十岁的男子无论主客户都需要缴纳。这笔税也有地区差异,且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比夏税低很多,有的地方能是夏税的好几倍。

  合籴合买,说白了就是政府强制统购统销民间物资。合籴特指收购粮食,合买专指收购布匹,这等于又在税收之外剥削了农民一次。

  夫役也叫徭役,主要是指无偿参加政府工程,比如修治河道、土木营建、运输官物。

  虽然北宋朝廷很多时候不再免费征发徭役,但也做不到双方满意。有些农户因为夫役而误了农耕时节,轻则挨饿、重则倾家荡产。

  既然税赋不太高,为啥农民还是不富裕呢?就拿傍晚去的这个小村子来说吧,全村一共六十多户,马保长家是首富。

  顺便说一句,古代的农村基层管理机构从秦朝开始到清朝变化都不太大,通常采取二级制,中间有些变化也就是名称换换,其结构、功能和运转方式基本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