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5 棉花_大宋有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准备的时间。

  那问题来了,目前整个湟州加上甘凉路总共也不到六万军民,弄这多地种什么呢?要知道从今年秋天开始,王浩家的运粮船队就只剩下三分一运输量了,完全都是大米。

  要不是为了照顾食物多样化,洪涛都不在需要从外地输入粮食了。不到三年时间,湟州和甘凉路就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

  这一方面说明政策合理,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汉人是多能种地。但凡有点阳光,他们就能把所有土地都变成良田,高产低产反正总得产,一点都不带浪费的。

  另外湟州和甘凉路是不收粮税的,也就是说除了土地税之外,各家出产的农作物不用交给官府一斤一两,全部由自己支配。

  假如要拿出去销售,顶多再缴纳一次商业税也就到头了。官府所有的粮仓也都是用现金和农民采购,但数量不多。

  因为这里的官府没有收取这份税收,自然也就没义务在灾荒年代开仓放粮。如何抵抗灾难,全凭各家自己的能力。

  这个政策刚刚发布时引起了不小的非议,很多百姓包括官吏都不理解如此做的用意,觉得官府不牧民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

  洪涛也没废话,亲自执笔算了一笔账,然后印出来上千份儿贴得满城都是。这笔账算的是啥呢?就是税收和赈济的效费比。

  不用太懂数学,能掰着手指头从一数到一百的人就可以看明白,交了这份额外的税之后,真正能得到的保障并不多。

  碰上小灾小难,各家用每年交税的钱物就能自救,要是来了大灾难,官府依旧救不了全部人,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亏了。

  那有人说了,赈济是为了安定民心,防止民乱。没错,对于一个大国来讲确实有这个必要,因为人口众多,每人都拿一点儿就是一笔很大的资金,真可以起到作用。

  但凡事儿不能教条,要根据实际情况懂得变通。对于大国有好处的办法,放到湟州和甘凉路这种人口稀少的地区可能就不是好事儿。

  这是一个很高深的数学题,其中包括了精算学、概率学等等一大堆技术手段,到底有多少人口时采用这种办法才好用,少于多少人口时就不能采取这个办法,洪涛算不清楚。

  但他能扒拉着算盘算清楚,以目前的人口数量这么做就是在坑官府,不用多,一年来两次天灾,规模也不用大,整个湟州和甘凉路的官府就破产了。

  玩不转的事儿洪涛从来不轻易答应别人,除非是为了坑人。自己肯定不能坑自己的百姓,他就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没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官府怕亏钱,也做不到所要承诺的事情,所以这件事儿不干!

  既然已经能做到粮食自给自足了,还鼓励老百姓开荒干嘛呢?全都放牧剪羊毛也不现实,凉州毛纺厂没有那么大产量和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