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八七章 压迫式战法_三国第一强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人震惊的是,经历了这样的波折后,除了伤病减员之外,羽林军没有任何一名士兵掉队,更别提这时代司空见惯的逃兵了。

  于禁唯一的弱点,就是判断力不足,如果没有新的命令,他就会尽可能向初始命令的方向靠拢。当日要不是李十一及时赶到,于禁八成会和鲜卑人在马蹄梁磨上十天半个月,用最小的代价歼灭对方,而不是强行发动决战。

  所以王羽一直觉得,于禁就是三国第一副将,只要有于禁在军中,什么后勤补给、安营扎寨、训练士兵的繁杂事务,都可以丢给他,做主将的只要专心考虑整体战略就可以了。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他直接点了于禁的名。

  “或许可以沿用漂榆津故例,将整个辽西走廊分为数段,每段建一座简易的码头,船队先行,然后先建出码头来,每段都存放数日之粮,留少量士卒防守。这样一来,若是碰到小股游骑,可以凭寨自守,若是敌军大举进犯,便烧掉粮草,登舟撤退。”

  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行军速度差得很多,王羽在前世时,经常会去军事论坛逛,见过很多人讨论古代行军速度问题。

  原来他也不确定,不知道是不是古人的身体素质太差,军纪也不够严格,所以长途行军很慢。等他熟悉了这个时代之后,终于发现,其实行军速度,完全是跟着后勤运输的速度来的。

  因此,泰山军一日夜强行百多里的速度并不夸张,因为当时将士们都只随身带了武器和当天的干粮,铁甲那些重物,都是用马车随军运送的,士兵只需要赶路就可以了,所以速度极快。

  在此之前,泰山军从高唐北上的时候,一天也只能走上四五十里,这还是在驰道上呢。

  用海运解决补给问题,不光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为了速度考虑。如果有可能,王羽不介意在辽东也来一场奔袭战,震慑诸胡。

  于禁的提议正中王羽下怀,众将思考片刻,也纷纷点头,只有徐晃有少许顾虑:“文则兄说的这办法应该可行,唯可虑者,是被胡人摸到规律,沿途一路扫荡过来就糟了。”

  在居庸之战中,泰山军伤亡不小,一个多月过去,依然没能完全恢复元气,所以,东征的主力位置只能让给羽林军。徐晃倒是没什么不甘,但他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在利弊取舍上,会看得更清晰些。

  “那也不用担心。”张辽分析的同样很快:“海军除了运送补给外,还兼有观敌的作用,若是胡骑尝到甜头,乐此不疲,那动向就我军眼中了。牺牲几处屯粮所,将胡骑吸引到海岸线上歼灭,岂不是比深入敌境追击轻松得多?”

  “文远有见于此,倒是晃多虑了。”徐晃想了想,觉得有理,于是点点头,很干脆的认可了张辽的意见。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