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百章 河北终战_三国第一强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谊,因为学问好,说话难免也更加尖酸刻薄,随口道来的典故,更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里去。

  张颌没有参与众人的议论,但这些说法,他也都在听,在思考。

  看过沮授的遗书后,他已经暗自向王羽投效了。之所以迟迟不肯离营去拜见,表面上的理由是不想引起冀州众将的猜疑,导致意外发生,但实际上,他心里未尝不是在迷茫。

  这个时代,虽然儒学已经风行于世,不少读书人也喜欢将仁字挂在嘴边,但真正懂得政略之人,很少会把这种事当真。

  正如众将所议论的那样,开国时期,争霸的那二位英雄,就是最好的正反例子。

  高祖是好人吗?就算忽略掉他身上那股动辄骂人,出口成脏的痞子气,其后他对各路功臣的大肆杀戮,也算不上什么仁义之举吧?

  倒是项羽待人和气,平易近人,与麾下将士同甘共苦,每战之时,必亲身临阵,不避矢石的攻杀在前,故而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

  这一点,跟王羽还真是很像,王羽以两万余众平了青州的百万黄巾,武功之盛,烜赫一时;楚汉的彭城之战,项羽又何尝不是以三万楚军,大破诸侯的六十万联军?

  两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在酬功方面。

  高起、王陵的原话,还有另一半: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这才是战国时代的旧勋贵们最认可刘邦的地方。

  谁招到的兵,就是谁的,谁打下来的地盘,也会作为酬功之赏。而项羽总是犹豫再三,试图先全面评估过某个人,再决定是不是让他执掌一军一城。

  项羽的做法未必没有道理,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就比刘邦差多了。

  现在的王羽,似乎也有这种倾向。他对百姓的同情,总是大于对豪强的安抚。对待冀州的一众降将,不以残存实力大小、各人背后的家世来区分,而是以各人的能力。

  比如张颌自己,就很受看重,从龙凑之战后,青州来招揽的使者至少有五六波,单是够分量的就有田丰和孔融分别出马的两次。

  虽然还没得到正式的任命和实质性的许诺,可张颌一点都不怀疑,自己到了青州后,很快就会受到重用。

  在鄃县时,王羽招降还可以说是为了兵不血刃的夺城,可现在,张颌手中只有两千残兵,实力并不比焦触、张南强多少。

  可是,对焦、张之流,孔融只是许诺,只要投降,就保证他们的性命无忧,其他的待遇,一概没提。

  显然,这又是王羽限制豪强的政策倾向的体现,当然也可以说是任人唯贤。张颌对自己及同僚们的军略,还是有着很清晰的认识的。

  王羽的赏识,对他很有触动,不是每个胜利者,都会对败军之将这般礼遇的。可让他担心的。这位胜利者的前途到底如何?

  尽管王羽出道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