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84章向明朝请援_扶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年。

  随着明朝国力的增长,以及在海外日益增加的影响,今年前来朝贺的国家又多了许多。

  不过,这些国家也并非都是前来朝贡,有几个国家则是希望明朝能够,帮忙调和他们与明朝藩属之间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儿子把人家欺负了,人家过来找家长告状,想找个说法。

  如今明朝复兴,影响力向外辐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明朝肯定会遇见其他势力,两股势力必然会相互碰撞,强的一方继续向外扩张,弱的一方向后收缩,或者灭亡。

  明朝在海上的扩张,不仅与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存在冲突,与日本、南洋诸多国家,也是矛盾重重。

  所以永历四年,赵铭主持的新年朝会,又不是万国来朝的局面,而是日本、东吁等国对明朝儿子们的声讨。

  日本德川家指责汉国,对其渗透,掠夺日本国内资源和人口,东吁国则声讨,安南不将他这个东南亚小霸王放在眼里,居然敢不顾东吁的警告,吞并了占城,还支持真腊人对抗东吁。

  此外还有马打兰苏丹,控诉延平藩,强占他的港口,荷兰要求延平藩,从巴达维亚撤军。

  当然被指责的汉国、延平、安南,自然不会任由指责,在大明爸爸这里,还能让外人把自己欺负了。

  朝会上,双方各执一词,而赵铭则直接站在儿子们身后,鼓励儿子继续霸凌。

  这样一来,弱小的国家,便只能忍气吞声,或者改变策略,想方设法加入明朝的朝贡体系,只为叫明朝一声爸爸,然后一起霸凌他国。

  当然还有一些实力不弱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屈服,使者回国后,便走上了与明朝对抗的道路。

  这在赵铭的意料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一个国家要崛起,成为地区霸主,必然要将周边势力都打压下去,进行驯服。

  永历四年二月。

  天津城外,大沽口码头,数万明军驻扎在海边的旷野里,整齐的大帐一座接着一座,一望无际,从江南调来的船只停泊在海湾内,桅杆如林,十分壮观。

  去岁年底,李定国和唐通杀入四川,将尚可喜围困在合州山城。

  四川的战局逐渐明朗,明军已经占据很大优势,只有拿下合州,便可直驱成都,占据全川。

  在这种情况下,赵铭便准备今年在北方发起一场大战,将河东纳入版图。

  河东和巴蜀如同两臂,拱卫着关中地区。

  明军若是攻下产粮的巴蜀,再拿下富庶的河东,就等于折断周国两臂,那么取关中便易如反掌了。

  因此,刚过完新年,北方河面和海港刚解冻,海面上刮起东南风,赵铭便命令朝廷,向河北调遣军队、粮草和物资。

  赵铭本人也从南京出发,来到了河北,一是准备攻取河东的大战,二是视察北方农耕恢复的情况。

  清晨,天津城外,赵铭骑马驻立在一大片麦田边。

  冬季过去,成片的冬小麦,扛过了严寒,绿绿葱葱的麦苗儿,茁壮成长。

  望着成片麦田,赵铭道:“看来河北恢复的不错。”

  陪同的官员笑道:“这都是摄政英明,农场投入大量银钱购买种子、农具、雇佣佃户,才能这么快恢复。”

  赵铭微微颔首:“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尽管给朝廷提。”

  “摄政放心!现在河北恢复得很好,三年之内,农场就能实现盈利,暂时不需要朝廷拨款。”官员微笑道。

  赵铭满意的看了官员一眼,称赞了他几句,遂即继续沿着官道巡视,视察了麦田,农场仓库,还有佃户居住的屋宅。

  这时,赵铭刚从一处庄园内出来,几名骑兵便疾驰奔来,为首一骑翻身下马,行礼禀报,“启禀摄政,堵阁部自沈阳有急奏送到。”

  说完骑兵呈上一封奏疏,王双忙上前接了,转呈给赵铭。

  赵铭微微皱眉,展开奏疏看了一眼,便合上奏疏,沉声道:“回城。”

  (求月票,推荐,订阅)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