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_回到大明当皇帝朱由检王承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盛况;圣上今欲重整国子监,臣恐其积重难返,空耗财物!”

  其余诸臣也纷纷发言,表示现今科举已占主导地位,国子监便如鸡肋一般,实无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祯不这么想。

  在他的计划中,国子监以后将成为与科举分庭抗礼的所在。

  今后选官用官不再只局限于会试出身,太学生也会具备出仕的资格。

  这样就会自然的抬高国子监的地位,举子生员不再是只能指望科举中第才能为国效力。

  当然,这样做只是手段,崇祯的根本目的是想改变当今读书只重儒学的风气。

  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会诞生出更为先进的理论,来取代许多陈旧腐朽的所谓圣人之言。

  抬高国子监规格的举措不会受到太大阻碍,因为数千举子,会试中榜只有数百,大多数人起码三年内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只要国子监地位大大提高,恢复到国处时的盛况,那许多名人大儒就会闻风而至,之后再辅以严格的学规制度,那监生的学识和眼界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出仕为官也将会逐渐改变现有的官场风气。

  要想改变只重儒学的风气,那就要把各学派中的精英请入国子监任教,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用各种学识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来打破许多墨守成规的腐朽风气。

  至于教师的人选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祯想到的第一人选,曾被喻为文武全才的他现在应该还在松江府,跟着他长兄朱启明混饭吃;以朱之谕的才学,放出去为官着实可惜,不如放在太学中传播他的学识。

  宋应星是一个。

  自从被崇祯派人接到京师后,宋应星全家数十口人被安置在刘朝的皇庄里。崇祯特地指示刘朝,给宋应星专门划出一块场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设施,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并从皇庄的孤儿中挑选一些头脑灵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边,耳濡目染之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当然了,宋应星的一应花销全部由崇祯从内帑中划拨,其实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应星梦寐以求的。

  他的种种想法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实现,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于宋应星的职衔,崇祯暂时没给,宋应星的头脑和智慧不适合在官场,而是在他为之沉醉的各种奇思妙想中。

  等国子监重整之后,先给他太学博士这个从八品的职位,日后再慢慢拔擢。

  并不是每个生员举子都只爱八股,很多人对杂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太学里有专门教授杂学的,相信会有不少人投入宋应星的门下。

  方以智和陈子龙也是教师的绝佳人选,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当官太可惜了,国子监才是他们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传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祯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