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杂交稻米雏形(下)_异世界征服手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140天成熟期的稻种,产量最多也就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平均八十公斤多点。”

  比较了解土地概念的同学应该知道。

  土地一般分为高产田和低产田,二者的概念从字面上就能理解。

  而纵使是向华所说的高产田产量,与本土对比也完全不够看。

  这里的不够看不仅是指现代,还包括古代。

  先说说本土古代的情况吧。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水稻产量: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也就是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

  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

  “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公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

  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

  这差不多就是战国时期的平均值。

  而除了管子外,嵇康《养生论》则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

  “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也就是说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

  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

  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

  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公升,能装稻90公斤。

  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再往后便不再详尽叙述,直接以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为例,纪录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当然了。

  每个朝代主要的粮食并不一定是水稻,因此精准到水稻品种的产量方面肯定是有误差的。

  但这种对比本身就没指望去对着个位数比较,直接对比百位数这个量级就足够了。

  如果说大莫界民生基础对标的是秦汉时期,那么其粮食水平可能只能达到春秋时期的水准。

  至于现今本土的粮食产量,那就更恐怖了。

  那种超级杂交水稻属于储备粮可以先不做比较,哪怕仅仅是普通的高产食用水稻,亩产也能随便达到800-1000公斤。

  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本土产量,可以达到40亩大莫界土地的种植效果。

  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大莫界的种植业有多贫瘠与滞后了。

  而与粮食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莫界的人口数目。

  大莫界的人口基数其实并不少,虽然一座城池的规模有限,但别忘了,大莫界的疆域其实是非常广阔的。

  例如紫琼城的辐射范围,差不多是以一千公里为半径的圆形。

  搁本土那边,也就是从魔都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