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七章 无中生有_大宋的天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盟还有意义吗?

  第三,让一个人证明好,还是由当朝宰相三个人证明好,于情于理,肯定是三个人更好。

  第四,历史上虽然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之说,但却从未找到盟约的原文。

  “金匮”之争,从它出现的时候,历来争论不休。

  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只是“独传约”。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其他的再传给谁没写。

  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载,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金匮之盟”历来就是一个谜,有些人坚信它是假的,伪造的;有些人勉强认为“大概、可能有这件事”;有些人相信有,但是坚持“三传论”。

  相信它实有的,是因为宋太祖的江山得来不正。赵匡胤陈桥兵变,改写了大周历史,从一对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江山,他背弃大哥柴荣的临终嘱托篡夺后周社稷是不争的事实。赵匡胤一直担心他死后,有人也会效仿他再来个黄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后去世时,大宋才刚刚建国,四周强敌林立,尚未实现国家统一,国家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覆灭的危险。与其让一个乳臭未干、未识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让他更为老练的叔叔作为皇位继承人更好,杜太后对于自己的孙子显然是没有信心的。为了江山社稷的长远,杜太后有着超过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国赖长君”,让宋太祖传位给赵光义,她或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过,连赵光义都没见过。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测是很难站住脚的,达尔文猜测人士从猿猴演变过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猜测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如果“金匮之盟”实有,要知道,赵匡胤是开国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那是孝惠皇后贺金蝉生的,不可能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在传位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点的马虎大意。

  因此,从古到今,在假设“金匮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持“三传论”。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对于“独传约”和“三传论”,这两种说法都有大致类似的记载:“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大家都明白: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赵匡胤二十六岁时,已经做到开封府马直军指挥使,开始掌管禁军了。

  赵匡胤虽然没有明确立赵德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