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1章 二十世纪,人才最重要_真的不是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话,一般人用不了,你刚才唱歌我听了,确实可以。你以后打算走唱歌这条路?”

  “那肯定的,我都唱了这么些年了,一直在坚持。我唱的,还行吧?我自己感觉还行,挺好的。”

  呵呵。这哥们脸皮大大的厚,大家都笑起来。

  “我到是在考虑让你拍戏。先唱着吧,以后慢慢看。”张彦明点了点头,扭头看向那俩。

  “自我介绍一下。”

  沈果果看了看蓝彩衣:“我,我叫沈果果,中州人,二十了,来京城也有五六年了。”

  “我是京城本地的,唱歌有,两年了吧,差不多有了。我是学音乐的,大学毕业,二十三。”

  张彦明扭头看了看下面:“苏玉唱完了没?”

  孙六妹说:“还有一首歌。”

  “让果果和彩衣下去,唱一首我听听。”

  “本来也轮到她俩了,正常是一个人三首歌。”

  “嗯,行,下去吧。老郑还没有没?”

  郑仁说:“还有一场,最后我收尾,彩衣唱完我上。”

  张彦明点了点头,让孙六妹叫服务生送点啤酒小吃过来。大伙开始看节目听歌。

  “咱们这,真要拍电视剧?”郑仁对这个相当有兴趣,凑到张彦明身边问。

  “嗯,室内轻喜剧,四十多集,正在准备。”

  “老板看我行不?演个什么角色的,我感觉能行。”

  “呵呵,行,慢慢看。暂时你还是歌手,正常唱歌,肯定有镜头。”

  “彦明哥,我感觉可以在二楼包厢放一个固定镜头,这个角度挺好的。”王少白比划了一下。

  “行,你们五个商量,我买的设备够用,都可以试试,多试试没毛病。”

  “那咱们是不是也摆一台记录机?剪点花絮什么的。”

  数码以后,一般拍摄现场都会有一台机器是不关机的,把现场所有的东西记录下来,很多电影电视的花絮就是这么来的。

  主要是成本低,胶片机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舍得这么玩儿。

  “可以给仁哥写一集,我感觉他身上挺出戏的。就弄一集关于串场歌手的,反正也是拍酒吧日常。”杨小山琢磨着说了一句。

  “可以,那在这集之前他就不能上镜了,这个要注意,要不然会别扭。”

  “哎哟,您瞧好,保证麻利儿的。”郑仁喜出望外,露出了两颗大门牙。这家伙黑不出溜一脸褶子竟然还有酒窝,上哪说理去?

  下面,苏玉唱完了,鞠躬下台,台下掌声热烈,不少人喊着再来一个。

  沈果果上台接过麦克风,凑到苏玉耳边说了两句,苏玉往楼上看了一眼,冲台下招招手飞快的下台跑了。

  她年纪小,也没有成了大明星的自觉,一点架子都没有。

  “得给苏玉配个助理了。”张彦明想了想说了一句。

  这丫头性格大咧咧的,年纪也小,以后少不了四处演出登台,需要安排个能行的人帮她打理一切。要是靠她自己可得了。

  张彦明有点头疼,缺人用啊。

  才好不容易把开发公司投资公司这边弄出点模样了,这边又得考虑加人了。经纪人他到是没打算弄,但是助理什么的肯定要上了。

  九十年代流行一句话,人才最重要。

  主要就是九十年代处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中,体制过渡期,老百姓的思维扭转没有那么快,造成了各行各业严重的缺人,缺能用的人。

  这会儿能人都在公家单位工厂里混着呢。

  一边缺的眼巴巴的,一边多的闲着没事干,这就是九十年代人才机制的现状。

  主要还是一下子从铁饭碗结构跳到了自然流动,太多的人一下子扭不过来。虽然下海成为流行名词,成为一种风潮,但相对来说那也是少数。

  而且,能下海敢跳出来的都是什么人?这会儿靠的就不是能力。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