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零七章 英才天纵 舍我其谁_汉血丹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上人间,无尽碧穹。苍茫大地,万物苍生。八千里路云和月,锦绣山河在心中!

  史书记载,武帝元光元年初春的某个午后,天子第一次在未央宫宣室阁单独召见了长乐侯元召。

  在以后的六年时间里,这样的密室君臣奏对一共进行了十次。元召每一次都针对当时朝政遇到的棘手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来,翰林院秘书阁把它们都整理了出来,史称“宣室十策”。

  这十次奏对,内容包含了大汉朝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方方面面。各种创新,各种改制。伴随着皇帝的采纳与实行,短短六年时光,就实现了元召当初第一次在那篇著名的《平戎策》中所制定的目标,十年生聚的计划缩短了近一半时间,整个的综合国力那是翻着个的往上涨啊!

  当大汉帝国这头巨龙终于亮出了峥嵘的鳞爪,万里长城第一次不再作为战争的前线,帝国的铁甲骑兵踏进草原大漠深处的时候,长安万众欢腾,捷报频传!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皇帝回头看了一眼掩映在重重宫禁深处的那间宣室阁,烟笼雾遮,有素衣白衫的少年影子,依然如同六年前的那第一次召见。

  “天赐此子,佑我大汉!”被称为天子的人间至高无上者,也不由祈首苍穹,虔诚拜谢!

  《宣室十策》也使元召一步步走上了大汉的政治舞台,终于在元光六年站到了朝堂中央,以十五岁的年纪手綰重权,创造了一个难以超越的神话。

  至于现在,当然还无人会预先知道这一切。

  而且,与后面几次的那些君臣同心的大政不同,这第一次宣室奏对似乎有些不协调。有些奇怪的是,元召所说的具体内容并没有什么公之于众的资料可以查询,就连那位以“信史”著称的太史令司马迁所主编的《大汉帝国史》也对此事语焉不详,寥寥一笔掠过。这不免让后世所有元公的崇拜者们耿耿于怀,以不能尽知其生平而引以为憾。

  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有敏锐的学者就从中发现了许多蛛丝马迹。

  长乐侯第一次宣室奏对时,除了君臣二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在场,这个人就是皇帝最亲近的侍从韩嫣。

  韩嫣也是出身于勋贵之家,其祖上就是高祖时的韩王信了。他少年时以良家子入选东宫侍卫,与李敢一样,那都是陪着当今天子从小一起玩儿大的发小啊!

  不过这韩嫣却比所有人更受皇帝的宠信,因为他有一样长处,就是善于揣摩上意。非常有眼力价儿,对皇帝的日常喜好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刘彻一刻也离不了他。

  韩嫣就是第一次宣室奏对的在场者,自然知道详细情况。但他也是三缄其口,任凭任何人问起这件事,都是笑而不语。

  不过在后来的一次酒醉之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