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八十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二)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厂作坊慢慢兴起,把闲散劳力吸引到了这些地方做工,赚钱变的更加容易,把原本死气沉沉的郓城变得人来人往,热闹起来,虽然这个“大工地”在城外三里处,可是前来做工的,做小买卖的、行商的把城内也变的兴旺,特别是青楼、赌坊这些场所人气旺了不少,接着就是客栈、酒楼,再接下去就是当铺、钱庄。

  顾麟知道前期的投入发展,首先得便宜的就是这些行当,这是一个过程,试想当大批的银钱散流到了民间后,这些做苦力的穷苦人家是留不住刚刚到手的银钱的,要么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要么就是玩乐。

  而且在古代,银钱的流通是不畅的,就说郓城范围内,每天在市面上流通的银钱是一千两的话,当有一个去处每天在发银钱也是一千两,那么在市面上就会多出一倍,短期内这多出一倍的银钱就会拉动这一小块地方的消费,造成局部繁荣。原本一年中也吃不起一次肉的,说定就会每月去买一次。原本几年没有新衣的就会去扯上三尺新布。原本从来上不起酒楼的,可能会进去吃喝一次。这人生第一次实在是太多,终其原因手中有了点银钱了。

  所以说顾麟第二步就是要做“房地产”了,购买一亩上好的水田,银价十二两,而在城外宋金河畔成排建起了一个名曰“金城苑”的地方,一幢二层小院,后带小花园、占地200平米的住所,也是十二银两,全屋砖瓦结构,前院水镜地面,后院厕所,一处牲口棚子,几小块菜园,虽然不大,正好可供一家五口居住,而且窗户上全是大块玻璃,这样的房子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章子俊这个“奸商”来说,这种格局的房子,妥妥地就是当初八十年代人民公社的社员房,可是放在明朝就成了“精舍”房,因为大部分人家,建房用的还是土坯墙,茅草屋顶,只有城中有钱人家才是砖瓦墙或是全木头房。

  一幢二层小院占地才0.3亩,一排二十户,联排着造,用的全是砖柱结构,加上人字房梁,除了地板房梁是木头,而房梁直接架在砖墙上,在两户相邻的地方,用伞墙砌实做为分隔,其实全部是连在一起的,外面用水泥粉刷后,看着光亮,实质成本没有多少。对于顾麟来说这就是工厂化、成品化带来的好处。也是从庐州起摸索出来的先进经验。

  这种房一排一排地宋金河边上铺开,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规模,有别于古代城镇的格局,每一户正门前,都是一条一丈宽的水泥路面,每户都有下水道,屋后菜地角落处还有化粪池子,每十户屋外有一处公用手压水井可取水,显得格外整齐划一,干净卫生。这就是新生活啊,只要化十二两银子就能入住。

  相配套的在“金城苑”出口外,建有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