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九)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宦官派”。其中覃勤、韦兴等人又是“万氏派”也是“宦官派”。寄生在皇上身边的“僧道派”,又依附“宦官派”。接下去就是依附“僧道派”的“传俸官派”,以上这些各自独立,相互利用,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文官集团,而在“文官集团”内部又分为南派、北派之争,不过现在不重要了,够乱了,在文官集团看来,眼前的共同敌人就是僧道传俸官加上阉人当道,在这一系列的复杂交叉中,唯有朱见深在覆手为云,玩弄天下。

  庐州的管理模式,经营之道可谓是一股“清流”,看得让人眼红,得到实惠的拼死维护,没有得到的利用手中权力“打秋风”,更多的就是冷眼旁观。

  也有官员在找庐州的错,翻遍所有朝廷律令也找不出一条房地产开发带动商业繁荣的律法,只能往越制、僭越方面去抠。可是这种事自有人会为章子俊代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弄的很累,随之就是观望。

  英山县銘大人道:“府尹大人,本县有吴姓家吴三,本是县中一屠夫尔,在东市常年杀猪羊营生,前个月突然抖起来了,说是一个本家在京城做官了,前日那个吴三本家来找本县,说是奉太监段英前来,让本县采办药材、粮食、茶叶,还拿出了户部律令,这让本县实在是无能为力,数量实在太大,望府尹大人能为属下通融通融。”

  不等英山县銘大人说完,舒城县林大人接口道:“本县也有这事,不想銘大人先说了,本县也来了一位传俸官说是奉太监段英前来,让本县收粮食三千五百石,银子一千五百两,用作冲抵本县矿产的税收,原因是这些矿产原本是内官收入,地方是不能随便开采的,虽然本县有,可太平仓要空了,这可如何是好?”

  宦官、传俸官到县衙私下收取粮食及官银而知府不知道,以后碰到这样的事,直接抓起来,说不定是行骗之人。咱们只认朝廷吏部的官凭,还要有户部的文书,等本府上书核实,对于这样的事章子俊不怕事情闹大,正好讨个说法。

  自洪武十八年,太祖令全国各布政使司、府县将一年所收田赋刻于石板公示作为定额,并于不久之后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将皇朝的田赋基数划定在了三千万石。宣德时期,为平息江南地区愈演愈烈的抗税风波,宣宗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田赋的基准线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皇朝覆灭。

  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大致分两大块来使用。一块由朝廷用于维持皇朝的日常运营(官吏俸禄、赈灾水利、军事边防等等);一块给皇帝用于皇帝本人以及宫廷开销。

  虽然明朝的支出被分为了内外两个部分,但是皇帝也不太可能完全不顾外朝。例如为了皇朝的安全以及自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