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责马谡 孙权资敌_糜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糜旸与诸葛亮目前虽天各一方,但随着关系的转变,两人之间的交流相比于从前,反而变得更加频繁。

  而就在糜旸写给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后没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诸葛亮的来信。

  从时间上推断,这封信当然不会是诸葛亮的回信。

  这封信乃是在诸葛亮南下僰道之时写给糜旸的,信中的内容讲的正是诸葛亮对邓艾的看法。

  由于是诸葛亮的来信,故而在糜旸一收到这封信后,他便展开看了起来。

  本来糜旸以为诸葛亮是担忧北境局势才会写这封信,可当他看完信中的内容之后才发现,诸葛亮在这封信中是在告戒他要小心邓艾的品性。

  诸葛亮的告戒,一下子就让糜旸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后世经常有人因为马谡这个污点,认为诸葛亮缺乏识人之明,其实这点是不对的。

  无论再有识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甚至刘备也是如此。

  现在在成都附近作乱的黄元,当初便是得到刘备的赏识才步步高升的,而在任命黄元之初,诸葛亮就曾劝谏过刘备黄元不可信任。

  可刘备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阻。

  看小说上

  诸葛亮的识人之明不如刘备这是事实,但不能因此便认为诸葛亮无识人之明,相反诸葛亮是颇有识人的眼光的。

  历史上刘禅执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诸葛亮亲手提拔并一一安排在关键位置上的。

  在诸葛亮死后若没有那些大臣的辅左,以刘禅的智术,季汉只可能灭亡的更早。

  糜旸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当诸葛亮对他提及邓艾性格的弊病时,他立即就重视起这件事。

  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邓艾的性格弊端,与他在历史上所展现出来的十分相似。

  而历史上正是这样的性格弊端,才让邓艾最后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历史上的石包出身与邓艾差不多,最后却能成为西晋的开国郡公,不是他的功劳比邓艾高,乃是他比邓艾会做人多了。

  本来身为穿越者的糜旸,应该比诸葛亮更了解邓艾的性格才是。

  可邓艾在糜旸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旸实在并未察觉到邓艾在外人面前,会有着矜能负才的一面。

  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这一点了,那么糜旸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防患于未然,是糜旸一向的信条。

  思考之下,糜旸起身走向他的内帐中。

  内帐作为糜旸日常休息的场所,占地空间并不算大,但就在这不大的占地空间之中,却林立着一层层书架。

  在那些书架之上,摆放的是糜旸收集到的各类藏书,这些在当世来说可都是宝贝。

  糜旸渐渐走到一处书架下,然后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在一大堆竹简中抽出了一卷。

  这处书架是糜旸专门用来摆放历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这一卷竹简,正是史家巨作《史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