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83章 文武分责_欧皇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肉烂在锅里,其实也没啥。想必,朱元璋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不管藩王做大的问题……

  实际上,马林觉得,用不了那么大的地盘,只要把后世老美的地盘经营好了,一个世界强国就妥妥地跑不掉了。

  看看后世的老美,从沿海十三州殖民地开始,一步一步向西扩张,打到太平洋沿岸,一个号称“天选之地”的超级大国就诞生了。

  所以,马林给凯撒和更后来的继承者们立下了一个秘密的家训——绝不能丢了北美,哪怕丢了德意志的领土都没问题,必须保住北美!

  欧陆实在是战乱不休,都没法好好发展。其中,以德国最为悲催。明明是一个很厉害的民族,却被困在了欧陆正中央——西边是强盛的法国,东边就是毛子……南边奥地利是自家人,西北海面早被英国人霸占和封锁了……

  正因为如此,马林才一开始就制定了吞并英格兰的计划。否则,德意志依然会被锁死在中欧这破地方。要论德意志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鲁尔区的煤炭还有钾盐了吧。没这两样战略资源,后世的德国也很难崛起。

  当然,德意志虽然地理位置不好,可人民素质还不错。主要是,不怂……

  所以,如果能保留德意志的领土,还是尽量要保留的。毕竟,德意志可是一个类似秦国的耕战国度,最出好兵。

  事实上,华夏本就是个厉害的耕战民族。一直到汉朝,华夏都是战斗力强大的国家,所以有“强汉”的说法。只可惜,后来独尊儒术,一群半吊子儒生硬生生把华夏折腾成了不能打仗的怂蛋国家。

  倒不是说儒家思想就一无是处,而是不该独尊儒家一家。充其量,儒家也就适合搞搞教育,做其他的并不行。最合适的分配方式,其实是让儒家掌管礼部,让兵家掌管兵部,让墨家掌管工部,让农家和商家掌管户部,让纵横家掌管外交……如此,才能人尽其用……

  结果,儒家倒好,啥都自己来,不懂的也瞎指挥,硬生生把华夏整半废了……

  最可笑的是,儒家把华夏的战争能力折腾得降低了太多太多。早在战国时期,区区一个500万人的秦国,就能聚集出60万强兵。而到了宋朝,明明上亿人口,经济繁荣,却只能养几十万人,而且还特费力。打起仗来,也是各种输……

  ……

  在马林看来,后来的普鲁士,其实就是当年的秦朝的翻版。唯一比秦朝进步的地方,大概就是腓特烈大帝推广了义务教育,让低级军官的素质变得较高。只不过,后来成了德二以后,军功阶层过于强大,绑架了整个国家,才造成了恶果。

  所以,现在的北海国,马林虽然鼓励耕战、奖励军功,但同时,也在平民中培养了很多学生,作为未来的文官。

  到时候,贵族管军队,文人掌管朝政,双方互不干涉。当然,贵族子弟也有权参政,但必须是退出军队五年以上,同时五年内不再和军中将领联系,才能参政,参政后也不得再和军中将领频繁联系。而且,掌握重兵的贵族,其子女和兄弟不允许担任高级文职,避免出现文武双霸的超级家族出现。同样地,高级文臣家的子女,也不允许担任高级将领……

  同时,对殖民地的管理,马林也采取了两套标准——北美殖民地按照本土标准管理,由文官系统掌管。

  而北美以外的地方,则按照殖民地标准,由军事贵族阶层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其中利益,也偏向于那些参加殖民的贵族,作为对军事贵族们失去对本土和北美文官系统掌控力的补偿。

  当然,马林也不会允许他们建立独立的诸侯国,而是依然受到本土节制的领地。而受到本土节制的,主要是军队属权和指挥权。管理方面,马林的原则是能放就放……

  为此,马林特别制定了文武分责的法令,但没有立即颁布。主要是,马林还不想暴露美洲殖民地的情况。但等时机合适了,这部法令就会公开。

  不过,他事先和施瓦茨、卡恩、瓦格纳、施泰因道夫等军中最顶级的一批将领私下进行了沟通,提前向他们透露了一点情况。

  当然,为了换取他们的支持,马林拿出的回报也非常有诚意——巴西……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