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六十六章借助孔家_扬锋汉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隋唐一直延续到大清灭亡,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说明科举制度至少被证实在某一段社会发展时期是有用的。

  只是要想改动即有的政体,便是君王、权臣也不得不三思而行,君不见新朝的王莽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时下举荐人才的方式是中正推荐,由访问到乡里明察暗访家世、人品、声名等,这便将大多数寒门子弟摒弃在仕途之外。

  考察人才的方式多是雅聚、谈玄、论诗写字,而不是考察处理事物的能力,所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屡见不鲜。

  杨安玄苦笑地摇摇头,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岂是一朝一夕之功,任重道远只能且行且变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有心改变这个时代,总要做些什么。

  此次世家举荐的子弟多达三四十人,杨安玄有意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前来参加,索性打破地域限制,广招天下有识之士。

  这样一来影响大了,议论、非议肯定也会随之而来,杨安玄有意步步登高,早然想能少些荆棘挡路。

  虽然自己在士林中颇有声名,新词旧诗、《小窗幽句》为文人雅士所喜,甚或能引一时风潮,但自己毕竟年岁还轻,在儒家经学还没有什么地位。

  杨安玄拂开低拂在道旁的树枝,自己要想将此次雅聚办成文坛盛事,还需借重大儒压阵。

  随着佛道兴起,儒术独尊的情况已然不存,不过儒学有助于君主统治天下,前秦苻坚当政之时采取崇儒政策,姚秦接替前秦后,姚兴召聚儒学大师姜龛、淳于岐、郭高等人到长安说学授徒。

  拓跋珪建都平城后,重用崔宏等人,推广儒学。东晋朝堂之上车胤、孔安国等人都是儒学

  大师,孝武帝司马曜当年时常召聚大臣讲学为乐。

  想到车师之死,杨安玄轻叹一声,自己与司马元显之间的仇隙是越来越大了,身为弟子,自己终要替车师讨个公道。

  当代大儒是不少,但远不如三国时的郑玄、卢植那样声名显赫,杨安玄猛然一拍额头,怎么把孔家忘了。

  要说儒学,怎么离开得孔家,若是请出孔子第二十五代孙,奉圣亭侯孔懿前来讲学授课,那定能让天下儒士纷沓而至。

  孔夫子不是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吗,正好借孔家这个金招牌广招人才,杨安玄露出得意的笑容,连借口都有了,就是魏武帝曹操所说的「唯才是举」。

  杨安玄在心中盘算开来,现在是九月十二日,要让远道的学子赶来,至少要二个来月的时间,不妨就将讲学的时间定在十一月二十二日,有七十天的准备,便是江南的士子也能前来了。

  讲学的地点,杨安玄想了想,没有放在许昌。前几日鄢陵县令钟光提及境内多温泉,邀杨安玄冬日前去沐汤。

  便定在鄢陵好了,《论语》中夫子因曾皙所说的「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叹道:吾与点也。虽不是暮春,但能参与此盛事,听孔夫子后人授学,当让世人再叹:吾与有荣焉。

  想到这里,杨安玄兴冲冲地返身回书房,他要写一封书信打动奉圣亭侯孔懿前来。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