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四十二章人生如戏_扬锋汉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刻方才开声道:「杨安玄,你执意丁忧去职,大王好生着恼。」

  杨安玄恭声道:「大王仁孝,定能体谅杨某的苦衷。」

  茹千秋见杨安玄应答不亢不卑,脸上转而泛起笑意,道:「杨太守果然深晓大王性情,大王着恼之后又命愚前来送行。杨太守,你要好生感念大王恩德,竭忠还报。」

  这个茹千秋说话阴阳怪气,十足的小人。

  杨安玄恭声道:「大王对仆天高地厚之恩,仆就算粉身碎骨亦难报答。请茹参事替仆向大王陈奏,仆愿为大王效死。」

  茹千秋身子往后一靠,笑吟吟地看着杨安玄不开口。

  杨安玄明白了,道:「茹参事,请稍侯。」

  起身下车唤张锋,片刻后张锋取了个沉甸甸的包袱过来,杨安玄提了包袱再次上车,将包袱放在案上。

  案几一颤,茹千秋的眉头一挑,道:「杨太守,这是何意?」

  杨安玄拱手道:「愚从汝阳前来奔丧,带了些年糕,请茹参事尝尝。」

  茹千秋伸手在包袱上一摸,***的长条状,脸上焕起笑容,道:「杨太守客气了,茹某愧领了。大王面前,茹某自会按杨太守所说据实陈奏,对了,临行前大王还让愚捎了一封信给你,请杨太守按信中所说行事。」

  杨安玄接过信,拱了拱手,下车离开。

  等杨安玄下了牛车,茹千秋冷声吩咐道:「回王府。」

  牛车调头离开,茹千秋解开包袱,里面金灿灿耀眼,茹千秋立时笑眯了眼。这包袱中的黄金有百两,这个杨安玄倒是识趣。

  将包袱入在一旁,另一侧是会稽王送给杨安玄的程仪,被茹千秋不小

  心「忘」了。

  船行江上,杨安玄打开司马道子的信,信中开头几句安慰的话,然后嘱杨安玄暗中再练兵五千,以备不时之需。

  司马道子在信中交待得清楚,他会暗中让朝庭以五兵部的名义给杨安玄公文,五千兵马的辎重和装备分由汝南、河南、萦阳、襄城以及颍川五郡供给。

  杨安玄兴奋地一拍信,有了这道尚方宝剑,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了,等到再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定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京城,尚书省,吏部。

  又到了一年一度委派官员的时候,整个衙署忙得四脚朝天,灯火通宵达旦,吏部官员痛并快乐着。

  吏部尚书车胤翻看着汇总而来的名单,委任的新官约二百名左右,比往年多出三成。

  这些名额中县令、县丞之职占了大半,光扬州的名额就有四十几个,三吴之乱扬州有不少官员被杀或被贬。

  京中各衙署的名额早被瓜分得差不多,交到自己手中的名字早有人打过招呼,这是往年的惯例,车胤也不能改。

  桓玄再度上疏要求朝庭委任他为江州、荆州两地太守,并推荐其五兄桓伟为雍州刺史,准备把三州之地握于手中。

  此事在东堂议而不决,尚书令司马元显下令等段时间再说。

  还有一个职位在朝堂上引起争论,便是杨安玄丁忧之后留下的汝南太守由谁接任了。

  司马元显提出让吏部郎王诞前去,琅琊王却想委任王府内史阴敦,两位王爷都不肯让步,最后让朝堂诸公共议。

  司马元显自认为执掌朝政,威望日重,朝堂大臣肯定站在自己一边。

  结果大出他所料,尚书左仆射许澄、吏部尚书车胤、礼部尚书郗恢等人支持琅琊王,左民尚书陈菘、新任度支尚书卢壮、护军将军桓修站在他这边,而御史中丞江淹、五兵尚书董怀、领军将军孔安国默不作声。

  司马元显愤然离开,他没想到朝堂上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与他作对。这让司马元显生出寒意,驱车赶往会稽王府,向父亲问计。……

  荆州江陵,桓玄纳长史卞范之的谏言,向江、荆、雍三州士民发布了召贤令,征召才学之士入府为官。

  召贤令传到荆州宜都郡夷陵县,一对叔侄正在书房中议论着此事。

  请收藏:https://m.bqgrr.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